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邦乾配倍,请悉知。
二战时,美军有一个让所有盟友羡慕的本事——后勤。
德国人再怎么吹嘘他们的虎式坦克、U型潜艇,到了战场上,还是得眼馋美军那堆积如山的物资。
士兵们吃着罐头、喝着可乐,连袜子都能天天换新的。
而在欧洲战场,美国人更是把英国的港口堆成了巨大的仓库,光是诺曼底登陆前,就先囤了上千万吨物资,确保前线部队随时能补给。
但这在今天看来,根本不算什么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二战期间,美国是全球工业霸主,它的工厂昼夜不停地运转,生产出数量惊人的军需品。
从1942年开始,美军就不停地向欧洲和太平洋输送物资,仅在太平洋战区,就有超过500万吨补给被运往前线。
而诺曼底战役期间,40多万后勤人员的任务,就是每天把上万吨物资送到前线。
相比之下,轴心国的后勤系统简直像是小作坊,德国的补给线被游击队和空袭不断骚扰,日本更是靠抢占东南亚资源来勉强支撑。
美军的后勤能力,成了二战胜利的重要保障。
但如果把这些数据放到今天,对比中国的物流业,那真的只能算是小场面。
战争的后勤VS电商的物流
美军二战时的后勤系统,已经是当时世界最强,可它的效率和规模,还是远不如今天的电商物流。
以双十一为例,中国消费者在短短几天内邦乾配倍,就能下单数十亿个包裹,而各大快递公司,单日转运的物资量,已经超过了整个诺曼底战役期间盟军的补给运输量。
德邦快递一家公司的日派送量就能达到3万吨,相当于当年美军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的日供应量。
而且,这只是中国物流的一部分,整个快递行业的运力,早已远超二战时的美军后勤。
工业产能的对比
美军二战时,拼尽全力提升合成橡胶产能,最终达到了年产1万吨。
而今天的中国,合成橡胶年产量已经超过400万吨,直接碾压当年的美国。
钢铁、铝、铜、电力等关键工业指标,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巅峰产能,也不过是今天中国的十分之一。
这意味着,如果今天爆发一场类似二战规模的战争,中国的工业产能完全可以轻松支撑长期作战,而不需要像当年的美国那样进行全面动员。
食品供应的巨大差距
美军二战期间,最让士兵们津津乐道的,是他们的食品供应。
十亿瓶可乐、十万吨午餐肉罐头,成了美军后勤的象征。
但相比今天的中国,这些数字根本不值一提。
中国一年碳酸饮料的销量高达200万吨,按500毫升一瓶计算,就是40亿瓶,是美军二战期间消耗量的四倍。
而午餐肉罐头,中国一年能生产322.5万吨,远超美军当年的供应量。
换句话说,解放军的后勤供应完全可以做到让士兵吃撑到吐。
运输效率的升级
二战时,美军的后勤系统已经是世界级,运输能力远超其他国家。
但即便如此,物资从美国本土运到前线,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。
而在今天,中国的物流业已经达到了“分钟级”响应的水平。
双十一期间,消费者下单后,很多商品当天或次日就能送达,这种效率在二战时期是不可想象的。
如果把这种物流能力用于军队后勤,战场上的补给速度将会远超当年的美军。
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
二战时,美军的后勤依赖的是庞大的运输船队、铁路和卡车,而今天,中国的物流体系已经全面数字化。
智能仓储、无人机配送、大数据调度,让物流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相比之下,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,虽然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巅峰,但在今天看来,仍然充满了低效和浪费。
,有人说,战争和商业是两回事,不能简单对比。
但从后勤和供应链的角度来看,现代物流业的规模和效率,已经远远超过了二战时期的军队后勤。
如果今天的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后勤保障的能力绝对不会成为瓶颈。
二战时的美军后勤,曾经是世界的巅峰,但时代已经变了,今天的物流体系,才是真正的奇迹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